许多政府在推行防止塑料污染政策的时候,总得面对消费者与商家的一段适应期,阵痛有时候在所难免。

近年来,不论是韩国政府规定消费者在咖啡厅和快餐店使用一次性杯子时须缴付保证金,或是新加坡大型超市开始征收塑料袋费用,又或是上个月刚在香港实施的餐具限塑令,在推行时都面对民众的批评和疑虑。许多媒体的报道,也都会聚焦一般人民不满与不习惯新措施的种种骂声。

像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香港首阶段实施的《2023年产品环保责任(修订)条例法案》,就引起比预期大的反弹。由于港府在完全禁止餐厅使用塑料餐具之际,并没有制定太多配套方案,如加强宣导措施鼓励市民自备餐具,或协助商家了解哪些非塑料餐具较适合回收、设立借用餐具系统等,结果许多食肆转而使用的木制或纸制餐具,没能改变餐具的即丢文化,政策备受诟病。不仅如此,好些网民也上载一些木制汤匙舀不到汤、纸盒漏汁的照片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借机调侃这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