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墙外

黄伟曼:减塑路上的隐形阻力——企业巨头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从去年7月3日起,新加坡所有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连锁超市集团必须为一次用购物袋收费,每个至少5分钱。(档案照片)
从去年7月3日起,新加坡所有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连锁超市集团必须为一次用购物袋收费,每个至少5分钱。(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最近,新闻室的同事一直在追踪新加坡饮料瓶罐退费制不断推迟的原因,许多我们采访到的业内人士,都将矛头指向在政策磋商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相信由可口可乐带头的饮料公司财团等。

许多政府在推行防止塑料污染政策的时候,总得面对消费者与商家的一段适应期,阵痛有时候在所难免。

近年来,不论是韩国政府规定消费者在咖啡厅和快餐店使用一次性杯子时须缴付保证金,或是新加坡大型超市开始征收塑料袋费用,又或是上个月刚在香港实施的餐具限塑令,在推行时都面对民众的批评和疑虑。许多媒体的报道,也都会聚焦一般人民不满与不习惯新措施的种种骂声。

像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香港首阶段实施的《2023年产品环保责任(修订)条例法案》,就引起比预期大的反弹。由于港府在完全禁止餐厅使用塑料餐具之际,并没有制定太多配套方案,如加强宣导措施鼓励市民自备餐具,或协助商家了解哪些非塑料餐具较适合回收、设立借用餐具系统等,结果许多食肆转而使用的木制或纸制餐具,没能改变餐具的即丢文化,政策备受诟病。不仅如此,好些网民也上载一些木制汤匙舀不到汤、纸盒漏汁的照片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借机调侃这项政策。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