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国后致力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条件,在土地的运用上也把重心放在提供住屋和良好的硬体建设上。当时的新加坡是生机勃勃的年轻国家。根据资料,在1965年,我国只有2.65%的人口 (即4万9757人)年龄在65岁或以上。换言之,一个年轻国家的发展蓝图里往往会忽略有关临终、死亡管理等相关设施的必要性。但今时不同往日。据估计,到了2030年,每四个新加坡公民当中就有一个已满65岁。
由以上趋势可见,国人对殡葬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及质量必定持续增加。但因殡葬设施,尤其是殡仪馆,具邻避性,兴建不易,必须尽早通盘规划因应。尤其在2018年后, 为开发比达达利新镇,位于阿裕尼路上段的翡珑山骨灰瓮安置所和两个私营殡仪馆随即拆除。我国在一瞬间少了8个可容纳50人至200人不等的停柩处。
虽然当局随即宣布将在相同地段新建一个占地1.1公顷设有12个停柩厅的翡珑山殡仪馆综合大楼。但是,在短期内,除了社区内的多功能社区亭子和组屋底层空间外,坐落于芽笼巴鲁、旧淡滨尼路、新民通道、大巴窑、劳明达街和乌美路,位于私营殡仪馆内的停柩处也不超过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