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中共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中国的最高领导层将有机会为可能重塑国家未来几年发展方向的政策框架制定大纲。但我们不必对此有所指望。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西方的中国观察家对即将到来的结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这种情况在2013年底的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曾出现过。那次政策会议被广泛誉为新领导人习近平在胡锦涛时代未完成改革后,将中国引上一条不同道路的历史性机遇。空气中弥漫着兴奋的气氛,乍一看全会似乎取得了成果。会后发布的公报列举了300多项改革提案,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国有企业、土地政策、对外贸易到投资改革和环境及社会福利政策。

但2013年的那次会议最终并未符合西方人士的殷切期望。改革的实施令人失望,全会最大的承诺,即赋予市场在引导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实现。相反,习近平治下的体系越来越以国家为中心。期间那些年,与其说是成功执行了全会推动的改革,不如说是逐渐演变出了一个迅速广为人知的、名为“习近平思想”的领导人中心式治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