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总书记阮富仲7月19日去世,让持续颇久的越南政局动荡又增加一个全新变数,没有多少人知道未来越南革新运动将何去何从。在很多地方,越南与中国非常相似,二者皆为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共产主义国家之一,又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走上改革的道路。二者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再吸引外资、推动国际贸易并且有限制地发展私营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在政治上都保持严格控制,继续维持集权统治,以此来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

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除了更早之外,也更受益于赶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全球化浪潮,因此更为成功。反之,权力相对分散的越南政治体制更为自由。但二者同样面对政治体制僵化,而使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制约的瓶颈。正如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所言:“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这种情况放在越南身上同样适用。

越南的政治格局具有明显分散性特征,越共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国会主席构成“四柱”,并没有像中国那样有一个明显的强势核心。因此虽然越南宪法也规定越共的特殊地位,但越南总理对越共总书记有相对的独立性。再加上历史上越南南北方在文化、政治与经济传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又会形成由北越干部出任总书记主抓政治意识形态,南方人则出任总理主管经济工作的分工合作。在对待与北方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态度上,也因此存有微妙差别。相对而言,大致形成更注重意识形态的北方派保守倾向,与多为技术官僚的南方派更倾向于改革的特征。这一点又与中国的情况有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