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0年最新人口调查,华语是华族在家中继英语之后,最为普遍的使用语言。民意调查也显示,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将华语和他们的种族身份和文化习俗视为息息相关。

但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其实从不稳固。在1965年独立以前,能说华语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华人家庭中的主要语言是方言。的确,民间近年来出现一个说法,指1979年时任总理李光耀推行的“讲华语运动”,是文化流失、方言没落的主因。方言的衰退真应归咎于讲华语运动吗?近日,我们所做的一个项目“新加坡华文改革的民间与跨国历史渊源”,专注于披露年长者对华语的回忆与经历的定性研究,为华语在新加坡的历史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景象。

华语的崛起,可追溯到清末。根据美国学者谭吉娜(Gina Tam)的研究,进入民国时期,基于国家需要所制定的国语,本来的决定较接近南京话,以回避北京话代表的清廷。几年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北京话代表了现代化与民族团结的精神,也更能受到华东与华南知识界的接受。1920年代,华语被中国国民党正式采纳为国语,并在所有国民党统治的学府推行。中华民国两大出版商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与国家政策对齐,纷纷出版教授华语的课本。这些课本在1930年代就流传至中国内外的华校,海外华人社区也都开始采纳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