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移民社会,新加坡华人的社会结构一向以方言族群及方言认同为基石。自19世纪以来,就分为六大方言群:福建、潮州、广府、客家、海南、福州,也称为帮群。各个帮群都建立以地缘/语缘为基础的会馆,为帮群提供全方位服务。19世纪的华人社会,基本上基于帮派政治,各个方言群之间隔阂甚深,各为其利,难免产生冲突,甚至械斗。其中比较严重的是1885年闽帮和潮帮械斗,极为惨烈,历时14日,由市区扩大到郊区,死400多人,伤者无数。这个情况一直到1906年中华商务总会(中华总商会前身)成立,结合各方言群,同为华商谋取福利,才稍微疏解。中华总商会的董事会按帮派选举的制度,仍然是以帮派为基础。一直到1993年,终于召开特别会员大会,通过修改章程,废除帮派选举制,但保留七个董事席位给七个方言群(六大方言群,加创会会员“三江会馆”)。

当年华族各方言群自然是以各自方言为家庭及本族群用语。各方言群之间则是以福建话为通用语。在1980年(“讲华语运动”开始)之前,建国总理李光耀每年国庆日演讲,在马来语、英语、华语之外,也以福建话发言,以便和华族大众沟通。此外,到了大选期间,不少候选人大量使用方言,争取选票,至今仍然。就以李光耀本人而言,早年从政的一大挑战便是要努力学习福建话,才能和选民沟通。福建话以及各种方言,虽各有重要功能,福建话更是各方言群之间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在独立初年建军,一般士兵教育程度偏低,无法以华语或英语沟通,乃有“福建兵”(Hokkian Platoon)之编制,以福建话操练。足见当年福建话的重要性。

对于方言,李光耀可说身受其苦,也深以为戒。这也是他推动“讲华语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说:“方言除了干扰双语教育,还起着分裂华人社会的负面作用。华人因为不同方言就出现了不同帮派,讲同一种方言的华人组成一个帮派,同声同气,往来密切,和其他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人,就有了隔膜。以华语来取代方言,重组华人社会,使它由分裂变为团结,也是我推广讲华语运动的目标。”(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2012, 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