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人口逐步向沿海大城市聚集,由此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以及以沿海省份省会城市为主体的二线城市群体。这些沿海一二线城市长期以来成为吸纳外来人口的重点城市。近些年来,随着沿海大城市的人口容量趋于饱和,人口不再大规模流向这些一二线城市,开始向中部甚至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加速流动。这正在改变过去40多年形成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大趋势,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提供人口支撑。
一线城市不再是流动人口首选
长期以来,北上广深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的首选城市。这些一线城市因经济发达、对外开放度高、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就业机会多,而成为吸纳外来人口的大户。以首都北京市为例,1990年人口规模约为1080万人,而到了2000年则增加到1380万人,10年增加了300万人。到了2010年,人口进一步增加到约1960万人,10年又增加了580万人。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则达到2190万人,10年再增长了230万人。
2020年以后,北京市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放缓的态势。2023年全年,首善之地北京人口仅仅增长1万5000人,大大少于2000年至2020年间每年平均约40万人口的增量。北京市的高房价和当地政府出台的控制外来人口的政策,是导致北京市人口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其他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也呈同样放缓趋势。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上海市,去年只增加了11万6000人;而1880万人口的广州只增加了9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