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英国教育科技学者提出“数码失调”(digital dissonance)的概念,完整描述科技、文化、教育体制之间的张力。本文将聚焦讨论其中一点:教师、学生因对于新兴科技的功能和潜力没有充分了解,而仅限于低层次使用(如只是把教材从纸本替换成电子、多媒体,教学法如旧);或是举起“心理放大镜”看待其缺点而拒用,不思兴利除弊的可能性。

然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来了,教育界也迎来新一波数码失调。别说抱持疑虑的仍不在少数,一些教育机构、教师尽管相信在大方向上该拥抱AI,实际执行时却可能谨慎过头,要确保万无一失才敢全面实施,却不知会否在全球教育科技应用的浩荡潮流中掉了队,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便是大力主张融入AI并前赴后继投入相关研究的教学科技学者,也同时针对全面投入AI的教、学应用所可能造成学生的认知怠惰,进行学术反思、论述和提出解方。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大学生向AI聊天机器人和向真人导师提问时,对于两者提供的回复的处理方式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他们会进一步思考导师的回复(甚至来个批判性思维),反而对聊天机器人的回复照单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