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最大规模的主场外交,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几乎所有非洲重量级国家领袖都现身中国首都,并得到与中国主席习近平双边会谈的最高礼遇。非洲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中地,中国此次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层面。
8月29日,习近平也会见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强调中国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目标没有变,并表示希望美国能视彼此的发展为机遇而不是挑战。接下来,作为西方第一世界的标志性国家,西班牙首相与挪威首相也前后脚访华。自中国决策层在北戴河休假之后,迎来此波密集的主场外交行动,作为第三方慧眼,我们应该如何解读?
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之一。但必须理性地指出,10年之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阅读“中国故事”这本书,仍然处于“看得懂文字,却对内涵一知半解”的事倍功半。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的叙述语境,并不兼容于西方国家的理解舒适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