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8年就基于媒体对国际收养式微的报道,结合自己在生活和教学中接触到的美国收养家庭,和与在大学就读的、长大后的收养儿童交流的体验,指出中国社会应正视被收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心理压力、种族歧视,以及认同危机。在肯定西方收养父母大都是好人的前提下,我认为中国孤儿在国内收养会更有利于成长。
这篇网络文章起初并未引起很大注意,但在今年9月初中国政府宣布终止国际收养以后,被原刊发网媒“端传媒”重新发出,不仅有了数万阅读量,还引来《纽约时报》记者的电话采访,而《纽时》的引述又引来彭博社的电邮书面采访。
这两家基本上都只截取我对中国经济和生活条件在过去30年大幅改善,民族自信心也极大提升的分析;但是,不论是媒体还是我的一些友人,都仍生活在一种“不被美国中产家庭收养,中国孤儿就只能在孤儿院终老,中国人没有收养意识,社会尤其敌视残障人”的思维误区中。这一思维进一步加强中国孤儿只能靠美国人拯救,否则就活得暗无天日的神话;正是这种“救赎”幻觉,导致一些华人咒骂那些回中国寻根的孤儿忘恩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