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新闻当事人的身份、生活近况、职业等背景资料,最常用的自然是各种社交媒体。但凡注册过账号,使用过社媒,就很难完全抹去自己的网络足迹。在各种社媒翻转腾挪之间,偶尔会好奇前辈们在前社媒时代是如何搜集个人资料的。根据使用者的身份与目的,这类行为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记者为新闻报道展开的人物调查是“资料搜集”;若是网民对特定个体有针对性的搜索,那就是“人肉搜索”;若是企业对另一家企业做背景调查,那就是“尽职调查”。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其实并不难隐藏自己的身份。1993年7月5日的《纽约客》曾刊登一幅漫画:一条坐在电脑前的狗,与坐在地板上的另一条狗说出了漫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之后常被引用。
漫画体现当时人们普遍对于互联网的理解,认为用户能够以一种不透露个人信息的方式与别人交流。现在再回过头看,只能用另一句网络用语来形容当时的网民“好傻好天真”。现在在网上,只要稍不注意,从姓名到包括住址在内的联络方式等信息都会被泄漏,更不用说知道屏幕的另一端是人还是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