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征伐南中(在益州南部)。马谡送行时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三国志》卷三九《马良传》附《马谡传》注引《襄阳记》)马谡强调“心战”“攻心”“服其心”,而非“兵战”“攻城”等。对以色列而言,加沙“不服久矣”,即便今日攻破,以后可能又会“反耳”。如果想在加沙“殄尽遗类”以消除后患,这种“不仁”之举,又如何能“仓卒”实现?不过,以色列当前并不求对加沙人“服其心”,却要“除后患”。

诸葛亮在进攻南中过程中,对当时为夷、汉双方所服的孟获七擒七纵。其后他想又一次释放孟获,但孟获已不肯去,并说“南人不复反矣”。(《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而非一杀了之,正是重心战、攻心的做法。他看重的并非降服、压服对方,而是让对方心服、诚服,以期在军队回撤后,南中仍可大致维持稳定。

景元四年(263年)冬,魏国邓艾率军进袭蜀汉。蜀汉军队战败,后主刘禅投降。邓艾入成都后,约束将士,避免发生抢掠之事,并接纳、安抚投降归顺者,使他们重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卷二八《邓艾传》)。邓艾为尽快安定蜀地,并未采用大规模驱逐蜀人使其流离失所的做法,而是实行军不扰民的政策。还要指出的是,蜀汉大将姜维在降魏后谋复故国,让刘禅再为君主,但终未成功。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与当时魏军无暴行、蜀地民心粗安也不无关系。邓艾对蜀地吏民也可说是采取了特定心战之策——心战可行于兵战前、兵战中乃至兵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