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方面发生了许多改变,慢慢撬动了外界对新加坡教育只重视学业成绩和优绩至上的刻板印象,教育资源和各项投入也开始兼顾弱势群体。黄循财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成功的不同定义,在一次演说时,他说,新加坡必须更包容,不能局限于某些提升途径,要重视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功,并为不同人才提供不同方式发挥所长,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尊重。可见,新一代领导人也在努力构建新版的“新加坡故事”。
反映在教育方面,今年以来较大的改革,除了最受家长瞩目的高才班选拔制度和高才教育方式的转变,还有前不久对母语科的一些改革。9月14日,教育部长陈振声在第13届母语学习论坛开幕时宣布,从2026年起,学生只要母语成绩优异,就可以在升上中学时选读高级母语科目。目前,小六离校会考总体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即使母语优秀,也无法选读高级母语。曾经有不少华文优异的学生,因为科学或其他科目拖累整体成绩,而错失学习较高水平母语的机会。
另据报道,今年教育部共收到4万2500份参加直接收生计划(简称DSA)的申请,创造历年来在申请人数上的新高。DSA是为具有特定专长的学生提供的一条特殊升学渠道。据统计,今年DSA的申请约37%涉及体育和竞技领域;约20%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约17%涉及表演艺术;约14%涉及领袖才能和在制服团体中的优异表现。此外,还有其他才能类别,包括视觉艺术、创业与创新、语言与人文设计、媒体等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