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群体记忆相对更清晰的民族近代史,尤其是其中的屈辱史,是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在中国,所有的官方教科书都会强调近代的民族屈辱史,尤其是日本法西斯时代的侵华战争,仿佛用屈辱史能凝聚起人民的某种意志。事实是否如此?凝聚起来的意志的行动目标是什么?能否从屈辱史中发掘出指导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有用元素?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看待民族屈辱史和其中涉及的“敌人”?

笔者出生在1970年代的中国北方一个港口城市。在幼年时期模糊的记忆中,非常清晰记得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血疑》等等,甚至比欧美的进口电影电视节目都要清晰。到了1990年代,港台风北上,喇叭裤、金庸、四大天王、小虎队……日本的现代文化影响在中国北方已经非常弱,在中国大陆影视中,取而代之的是对1931年至1945年这14年战争的反复重现,比如《南京1937》(1995年)《屠城血证》(1987年),以及偶尔出现在媒体上的中国民间团体对日本政府提出赔偿申请的消息。

中日政府在这一时期某些更有现实意义的合作,并没有得到中国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比如从1979年开始的日本援华计划(ODA)。这是一种刻意的忽视,还是有意的误导?对中国人民来说,政府的意图难以得知,但后果却在30年后的今天显现。在中国频繁出现的针对日籍人员和涉日财产的伤害,以及在某些公共空间对日式服饰的莫名其妙敌意,都很难不让人去思考萌发这类事件的社会心理培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