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一趟日本。由于不会驾车,包车又太贵,妹妹和我明知不可而为之,推轮椅带母亲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东京及周边景区游玩。一周多的旅途中,除了母亲,我们眼目所及的轮椅使用者,屈指可数。日本老人身体硬朗,徒步登山时,很多银发族走得比我稳健,令我无地自容。不过,日本总还是会有不少健康欠佳的老人,或有特殊需要的残障人士吧?怎么在街头、商店和公交等公共空间里,都不太见到他们?

无论在自然景区或东京街头,对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和身为照护者的我们而言,“人权”有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公交里没有停放轮椅的空间;地铁站如果有升降机,必定是经过一番寻寻觅觅,结果往往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母亲时常得拄着拐杖举步维艰,而我则得抬起轮椅上下楼梯。这次第,怎一个累字了得?我总算有点明白,为什么所到之处的公共空间,不太看见老弱残疾人士的踪影。

出发去日本时,正值新加坡地铁东西线部分路段服务中断,SMRT和交通部长承受不小的压力。须要维修和处理的部分,专家和交通部都在检讨和回应。从“人权”的角度来看,我对新加坡公共交通服务的评价是很高的。无论是步道、车厢、车站的设计,或是公共巴士司机的标准作业程序,都确保视障人士和轮椅使用者,能和普通人一样,花费少少(甚至免费)就享有出行权益,不必依赖昂贵的私召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