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有关校园霸凌的事件引起很多人担忧,不仅家长、教师,很多关心教育的人也都在讨论。其中较受瞩目的一起是9月23日,启化小学一名男学生在楼梯口被殴打;另一起是10月3日美廉中学一名中一女生被殴打至耳膜破裂。这两起事件被揭发,是因为有相关视频流传出来,或者有路人报警。是不是还有一些霸凌事件,根本没有被人注意到、没有被告发呢?我们该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又该如何向校园霸凌说“不”?
校园霸凌是个古老话题,一直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在人们还未做出认真研究的时候,很多文学作品已经反映这个问题,例如英国作家托马斯·休斯1857年出版的《汤姆·布朗的求学时代》等。校园霸凌涉及人性、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向,似乎是难解的社会痼疾;而且有些霸凌事件成因复杂,单靠纪律和法律无法杜绝,就和刑罚无法杜绝犯罪一样。但是,我们仍有希望大幅减少它的发生。校园霸凌虽然一直存在,可是公众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要预防和减少霸凌事件的发生,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们的态度。
孩子之间很多霸凌行为的开端,是源于看某个同学“不同”,小到起绰号,大到因为看不惯某个同学的个性或行为,而采取小团体的孤立和打击;还有的是因为看到某个同学的某种“弱势”,而希望掌控支配对方。因此,我们在校园和家庭里,都要加强价值观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要学会包容别人的缺陷,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异,真正从价值观层面埋下对霸凌说“不”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