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奖课题,是社会制度对国家贫富的相关性。这是当代越来越多学者和普通人在思考的课题,也具有争议性。三名在美国的学者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约翰逊(Simon Johnson),以及鲁滨逊(James A. Robinson),研究成果几乎推翻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和气候决定国家贫富的论断。这一论断影响后世很多人,甚至李光耀说冷气机是最伟大的发明,背后也有这一思维的影子:气候炎热导致人们懒惰,于是严重阻碍工作效率与经济发展。换句话说,赤道附近确实还有很多穷国,但主要原因不是地理与气候,而是良好与包容的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没有建设起来。
诺贝尔奖评委认为,这一研究和论证提出的解释具有说服力,即社会结构或体制一旦导致榨取型体制(extractive institutions)的出现,固化之后就很难改变,而榨取型体制正是社会贫穷的根源。
三名学者以欧洲殖民史上的多个殖民地为考察依据。评委在得奖理由中,以美墨边界西班牙殖民小镇诺加利斯(Nogales)为例。这地方现在北边属于美国,南边属于墨西哥,两地富贫对比鲜明。学者的解释归结于多数殖民者的心态:在人口稠密的殖民地,较少殖民者愿意长住,统治的政经体制思维,因而多以短期的榨取资源和劳力为主;相反,在人口相对稀少、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殖民者乐于落地生根,在政经体制建设上会采取较接近欧洲宗主国的长治久安,亦即更包容的模式,包括政治民主化。因此,在殖民主义者离去之后,原本人口稠密看似繁荣的地方,却因为没有留下牢固的体制建设,很快就被当家做主后的掌权者胡搞瞎搞,以致陷入长期贫困,原本榨取型的社会建制,继续造福新兴统治者,要改变已经非常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