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上一篇文章《企业并购的电车悖论》(10月21日言论版)刊登后,有《联合早报》读者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有那么复杂吗?破解悖论,不就是一句‘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对于反对意见,我一贯秉持理解与尊重的态度。聆听不同声音,维护多元价值,是狮城来之不易的社会共识。但悖论指的是从思维逻辑上无法判断对错,且结论矛盾的哲学类命题,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算术题。

还是以电车悖论为例,那位在岔道口的决策人,如果按照算术直觉选择保全电车与乘客,以及轨道一边的五个人,将引来的伦理诘问是:为何轨道另一边那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比较轻?甚至那个人恰好是儿童,又或者是诺贝尔奖得主呢?值得社会深思的是,处于纷乱的网络时代,各国政府甚至企业管理层在作决策时,不得不面对社会舆论的日益分化,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电车悖论”抉择两难。

不久前,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就因为邀请一位女脱口秀演员作为商业代言人,迎来一场意想不到的商业危机。此位女脱口秀演员以冒犯式语言调侃男性而成名,例如用“普信男”来形容所谓“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的男人性格缺陷。经过网络舆论炒作发酵,导致大量京东男顾客退订会员服务,注销京东账号。当京东公关部门见势不妙,官方宣布不再与该女演员合作后,却反效果导致大量京东女粉丝顾客不满,又迎来另一波退货退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