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大选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七个摇摆州所代表的关键数量选举人票。这七州是位于五大湖区的宾夕法尼亚(19票)、威斯康星(10票)和密歇根(15票),位于东南部的北卡罗来纳(16票)和佐治亚(16票),以及位于西南部的内华达(6票)和亚利桑那(11票)。
众多民调显示,哈里斯和特朗普在上述七州的支持率难分伯仲。考虑到民调数据的统计误差,无论谁最终通过赢得摇摆州入主白宫,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把民调数据放一边,笔者将大选中最重要的几个议题——经济、移民和堕胎权,与摇摆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特点结合起来比较分析,或许可以帮助厘清这些摇摆州选民投票的基本逻辑和偏好。
七个州代表三种社会文化偏好
这七州分别来自三个具有典型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区域。第一是过去三四十年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处于守势的前制造业中心的“铁锈带”,包括宾州、威州和密州;第二个区域称为“圣经带”,是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包括北卡和佐州;第三个地区称为“太阳带”,指位于南部和西南部的州,从西部的加州直到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它们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迁移,经历较高的经济增长。当前这一地区借助电子业和能源产业,仍是人口净流入显著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高过全国平均的地区,内华达和亚利桑那就属这一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