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培训的关系,我经常有机会接触到海外的学员,特别是一些在新加坡逗留好几周到好几个月的成人学员。我看到他们全班几十人带着求知若渴的态度来到我国,总是为我们新加坡品牌的正面效应而感动——当然也反思。跟学员比较熟络以后,我总是想了解他们对新加坡了解多少——除了课堂上已经触及的新加坡历史、地理、教育、政策等课题之外,我更想知道他们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与民生。所以,我常会进行非正式调查——例如,周末去了哪里啊?看过哪些旅游景点啦?更重要的是,看过哪些非旅游景点吗?
是的,我多么希望他们多了解非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非排行榜上(例如最新出炉的世界数码竞争力排行榜)的我们,彼此有更深入、更真实、完全接地气的交流。所以紧接着,我就会担任起国民导游的角色,建议他们还有哪些民生地标可以走走,如国家图书馆、巴刹、联络所、组屋区、公园连道、沿水栈道等(不得不联想到来新加坡半年的台湾作家刘克襄日行10公里,踏遍连国人也陌生的原始森林与街道),更重要的是,还会特别推荐他们参加一些在地的人文与艺术活动。可是,举凡谈到这些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活动的时候,他们总是一脸狐疑地望着我,似乎从没有想过、或从来未获取到在地的宣传信息。
有时间的话,我大概还会直言说,新加坡曾经在上个世纪末被冠上“文化沙漠”的负面绰号——不管是自嘲自讽或者是被旁观者所赠。然而,经过近60年的建国历程,若以土地面积来看新加坡今天的文化活动频率,我们几乎可以说是最密集的国家之一了。在这个小红点(这又是另一个被赠予的负面绰号,之后被我们努力扭转成正面的昵称)上,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各官方与民间团体举办各种语言的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