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战略自主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特朗普胜选等背景下备受关注。《联合早报·言论》刊载张云《欧洲战略自主和中欧美关系》(5月16日)、熊浩《美国大选与欧洲战略自主》(11月16日)等文章,讨论欧洲的战略自主在中美欧战略大三角关系及美国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笔者认为,讨论欧洲的战略自主须厘清两个前提:第一,欧洲的指涉范围;第二,欧洲真的存在战略自主吗?
先界定欧洲的范围。当前,欧洲一词主要有四种不同指涉对象。一是地理范围。虽然俄罗斯的人口主体分布在欧洲,但在地理范围上,它是一个欧亚国家而非只是欧洲国家。二是文体活动。以欧洲足球锦标赛(简称欧锦赛或欧洲杯)为例,土耳其等地理范围上的亚洲国家也包涵在其中。三是意识形态。受冷战的影响,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欧洲一词,主要指向冷战时期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并不包括冷战结束后加入其中的东欧、南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或苏联加盟共和国。在此意义上,欧洲主要是指西欧,包括英国。四是地缘政治。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世界政治阵营化日趋明朗的背景下,欧洲主要是指欧盟。脱欧后的英国由于在外交政策上紧随美国,性质更像是美国在欧洲的影子,而非实质上的独立国家。双头鹰俄罗斯,虽然文化属于广义上的基督教,但在克里米亚危机和俄乌战争后,俄罗斯彻底与欧盟敌对。此意义下的欧盟也不涵盖瑞士、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等国家。显然,前述二文中的“欧洲”主要是指欧盟,尤其是英国脱欧后的欧盟。
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问题,欧盟的战略自主真的存在吗?或者说,欧盟的战略自主有多大?所谓缺乏战略自主,是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因受到外来大国或国家集体的干涉,在内政外交上无法独立完成事关自身重大利益的决策。在国际社会中,小国或弱国在本国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会牺牲战略自主以换取国家安全。如内陆小国不丹,通过正式条约承认印度对它的指导,以换取印度对它的安全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