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加坡作家节的主题是“自然”,11月9日,我主持其中一场华语讲座,主讲人新华作家海凡以《故事,就发生在雨林里》为题,从亲身经历出发,带领观众体会马来亚森林的生活场景,包括打猎、晒衣、草药治皮肤病等,雨林就是半个世纪前他生活的一部分。另一主讲人台湾作家刘克襄的讲题是《走进新加坡的雨林》,他从对24公里的旧铁路廊道以及亚历山大医院西北边一座森林的观察中得出一个结论:雨林蕴蓄着人类丰富的文化宝藏,生态旅行可发掘许多被遗忘的人文景观和生活痕迹。

这场盛会让我联想起1999年2月底,新加坡作家协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联办,题为“人与自然——环境文学”的国际研讨会,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关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此宗旨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需要生态书写?”这个问题。

在那一场研讨会上宣读的数十篇文章,包括泰国作家岭南人的散文《控告斧头、锯子》和菲律宾作家吴新钿的散文《植树寄思》,收录在作协出版的《新华文学》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