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开始,在中国广东珠海、江苏无锡及湖南常德接连发生三起无差别杀人事件,三起事件都造成严重死伤,这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恐慌,也成了国际媒体报道的重大新闻。中国国内称为“献忠事件”,借明末农民战争中树“七杀碑”以泄恨的屠人魔王张献忠,说明这种无差别杀人案件之恶。然而,对这三起杀人事件的评论,无论中外,都不比10余年前屠童案高发的2010年有所长进,仍然是“不满社会现状报复性杀人”的中国视角。

杀人者动机被评论淡化

三起事件不排除模仿效应,三场惨案发生地分处南方三省,但互联网让这类消息迅速传播,引发模仿,都是随机杀人。据现有公开信息,珠海樊姓男子是因为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无锡这名嫌疑人因没有拿到毕业证,兼之对实习报酬不满,而持刀伤人;常德那名无官方说明,但平台消息指可能与其子遭遇校园霸凌有关,有人指疑犯9岁儿子被同学打致睾丸破裂,但校方冷处理。

导致世界关注这个问题,应该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这几年据说中国治安大大改善,这点得益于监控系统的严密与广泛。不少从中国回来的美国人对比旧金山与纽约的治安状态,都赞扬中国社会治安相对好多了。因此,不少评论都是从这点切入,认为这突显社会治理模式的缺陷,让高调标榜本国治安良好的中国政府陷入尴尬;二是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放缓导致人们生活困难,压力过大所致。第一个因素成立,第二个因素有点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