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财政部长达因最近辞世,为这位曾权倾一时的政治人物的一生画下句点。他被视为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推动者之一,许多对其成就的评价也在此时浮出水面,其中包括前首相马哈迪11月20日在脸书上发表的悼文。
马哈迪强调,达因一生为实现新经济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未能逃脱外界对“裙带资本主义”的批评。这位前首相感性地将悼文题为《达因的故事》,既替昔日战友的种种争议辩白,更进一步检视了当时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困境,所引发的讨论不禁让人反思:国家政策的初衷,为何与实际结果产生如此巨大的落差?
1969年的种族暴动是马国现代土著特权政策的起点。当时的经济结构极不平衡,马来人多数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处于劣势,华人和印度人则在城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实激化了种族矛盾,并最终促使政府推出新经济政策,旨在缩小族群间的贫富鸿沟。达因作为该政策在1980年代的主要执行者,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他认为,仅靠扶植底层并无法在短期内缩小经济差距,因此选择挑选部分马来企业家,通过分配政府资源、贷款和项目,迅速建立起一批马来商业精英。这种“从顶层开始”的方式,可谓加速推动新经济政策目标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