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连续发生多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对于这些恶性犯罪,201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归因于“社会戾气”。这一系列恶性事件接连发生,再次触动公众神经,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这绝非个案,促使民众不得不去审视现代社会的治理问题,建立广泛的安全防护体系,以期提供稳固的社会秩序。
早于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就提出著名的“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概念,由一个比喻而始。在边沁看来,现代社会如同一个制造精美的圆形监狱,目的是政府在节约警力的同时,还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在边沁论述中,这个监狱由一个圆形大厅组成,大厅四周都是囚室,建造者只在大厅正中央设有一间警卫室。“全景敞视”的原理说穿了很简单:尽管一名警卫不可能在同一时刻观察所有囚犯的牢房,但由于囚犯不知何时会受到警卫目光的扫视,只有假设自己无时无刻不被监视,进而收敛行为。
边沁的这一概念得到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继承和发展。福柯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之一。1977年,他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一书里,将边沁的“全景敞视”概念,延伸至现代社会的工厂、学校、医院等各种机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