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特朗普上台以后,中美关系将继续走向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也将继续在全球展开角逐,中美之间也必将以全新方式相处。笔者认为,中国方面那种笔者所称的“访问加熊猫”模式将难以为继,各方论者和观察家实在不必又将这些陈旧的形式从工具箱里一再祭出,因为时代已经变了。笔者想到鲁迅先生1927年在香港演讲发出的感慨:“老调子已经唱完。”他说,“凡老的,旧的,都已经完了!”笔者也想借此提醒关注中美关系的人,不要再沉迷于老一套了。

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当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状态,被西方世界敌视、误解、好奇的时候,熊猫确实以其娇憨可爱的形象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张成功名片,对中美外交、民间往来,以及中日民间情感联系,都曾起到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50年过去,熊猫虽然仍是各国拥有熊猫的动物园的贵宾,但其正常和商业意义上的旅游观光价值,特别是对儿童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代替其代表“中国”的政治象征意义。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旅行、留学、从互联网获取各种有关中国的经验和资讯的今天,熊猫的外交和形象价值已经大减。美国人今天通过各种民意测验体现出的对华负面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形塑,已经不是几只熊猫所能改变的了。

此外,互联网的发达也使得熊猫在中国以外的经历和命运,引起中国民众的各种解读。在笔者成长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被中国政府送出去,被各国政府、研究机构、旅游业者倍加珍惜的熊猫,可能被当地动物园“虐待”。笔者到现在也相信,每个受赠方或租借者都会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对待来自中国四川的大熊猫,不会存在“虐待”的问题;即使从商业利益考量,虐待一个花钱引进、能带来商业利益的珍稀动物,对动物园又有何种益处?因此,笔者对中国国内互联网舆论中经常炒作的熊猫在异乡受虐叙事,实在感到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