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双循环”经济战略,即通过形成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此番战略调整过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带的潜能充分调动。作为国内最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带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推动中国经济及科创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该地区创造全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分之一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冠病疫情后供应链重新布局,长三角地区实现高层次协同发展,推动高水平开放,对中国新经济战略的成功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长三角地区实现高层次协同发展,可带动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国内、国际高效双循环,但存有一定局限。产业趋同导致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地区间壁垒导致外资利用效率较低。以科技领域的地区协同发展为例,跨区域数据共享、项目资源流通及技术交易市场开放等方面存在壁垒,因此技术信息在区域内流动有较大障碍。同时,多个城市在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打造创新平台,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上海为例,已成功孵化的一些新兴产业企业,因受制于空间和成本,无法迅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容易错过产业发展的良机。
新加坡打造的“新加坡+1”战略为中国长三角地区提供启示。“新加坡+1”战略的关键区域,是东南亚的“新柔廖成长三角区”(简称IMS-GT),即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组成的经济区,核心在于新加坡在当时作为区域制造业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中心的优势,以及柔佛州和廖内群岛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尽管新柔廖成长三角区是一个非机制型的经济区,但这些年通过互补优势,实现了1+1>2的区域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