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和刘家昌在同一时候相继去世,对华人世界的流行文化史而言,具有一定的时代坐标意义。他们两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以浪漫、柔性的创作情怀,征服全球华人社会。他们的作品及影响力,从文化意识形态的角度,在冷战期间为国民党的威权政体,对外增加民国文创的软实力,同时淡化当时的威权统治色彩。在流行文化的生态意义上,两人在言情小说和音乐创作上的多产,让台湾自1970年代就建立起成熟的娱乐文化产业,也打造出一个从阅读、出版到唱片、影视的爱情产业链。

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特别是在冷战背景下,台湾试图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与中国大陆竞争法统和道统的正当性。因此,通过文艺作品和流行文化,扩大在海外华人的文化影响,加强民族认同,亦属其中的文化策略。

琼瑶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大多以浪漫、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不涉政治和社会议题,虽然偶有扭曲和偏激的爱情观,但是常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例如诗词、书画和隽永的文字。她的故事情节不仅表现个体的情感纠葛,也隐含对中华文化优雅的想象;后来透过影视作品,也呈现出台湾社会从小康到中产的稳定和成长,正好对比大陆在文革时代的动荡。这些作品输出至新马华人社会时,不只影响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也强化跟台湾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