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12月10日在《纽约时报》发表最后一篇专栏,标题前半部很平实,后半部发人深省:“我的最后一篇专栏:在充满怨恨的时代寻找希望”(My Last Column:Finding Hope in an Age of Resentment)。他提到2000年开始为《纽时》撰写专栏时,人们对未来的态度总体上相当乐观,但25年来这种乐观为何会转变为当前的愤怒和失望?在他看来是对精英的信任崩塌了,公众不再相信掌权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再相信他们是诚实的。专栏的结语是:“也许民众永远恢复不了我们昔日对国家领导人的信心——相信当权者大致诚实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无须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若我们能挺身反对逐渐兴起的‘恶人政治’(kakistocracy),我们也许终能找到返回更美好世界的来时路。”

不少读者也许都同意,文中“恶人政治”影射的是明年1月20日即将再度就职的特朗普。但可能很少人记得特朗普在11月14日胜选后,在海湖庄园接见的第一位外国元首,竟是阿根廷总统米莱。12月20日米莱就职刚满周年,最近《经济学人》曾以他为封面故事。米莱何以成为克鲁格曼专栏结语中,“在充满怨恨的时代里”能“寻找到的希望”呢?

从全球层面看,米莱是表达坚定立场的经济学家。今年1月16日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在介绍他时表示,虽然有些人将米莱这位新总统的治国方针描述为“激进”,但他“为阿根廷引入了一种新精神,使阿根廷更加贴近自由企业和创业活动”。特朗普和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对米莱的演说都表达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