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邓小平提出著名的“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其中,“韬光养晦”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策略,对中国的国际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自2013年以来,中国逐步放弃这一方针,转而采取更为强硬的外交立场。在中美竞争加剧之下,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正逐步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面对这一局势,不少人呼吁回归韬光养晦,认为这是缓解西方敌意、实现和平崛起的唯一选择。

但中国过去的发展成就,是否完全归功于韬光养晦?提出此疑问,是希望摆脱单一化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嵌入全球体系,外部环境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韬光养晦是否如设想般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条件,而非中国单方面的策略选择。

从本质上看,韬光养晦无非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现代版,即对外保持低调以避免激怒强权,同时积蓄实力,为未来崛起创造条件。这一策略的成功需要两个关键前提:其一,能有效隐藏真实意图,麻痹潜在对手;其二,发展进程不受外部势力的严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