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韬光养晦策略的变形,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得到最终定型:一方面,受到某种和平理想主义思想的浸染,中国扬弃邓小平对和平发展尚存疑虑的“战争—和平”观,悄然放弃长期坚持的“反霸”外交宗旨;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被修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变化表明:放弃自主发展已然制度化,依赖全球化实现发展的理念则已成为党内共识。此时,韬光养晦不再具有原有的民族主义色彩,而变成以服膺美国霸权为交换,谋取依附发展的机会主义策略。

1990年代末遏制中国声音已成主流

然而,中国对美国不断示弱并最终屈从的韬光养晦,并未换来更多宽容,反而引发更多防范与敌意。从1995年至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机,到频繁的贸易摩擦,再到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拒变”,美国对中国的不满日益加剧,这一切并未因中国外交的亲美路线而发生改变。1997年6月,即中美结成“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三个月前,克林顿已秘密酝酿把美国的战略重心移师亚太。到1990年代末,遏制中国的声音已然成为主流,最终导致“全面接触”政策被“遏制—接触”所取代,中美全面对抗已近成大势。

九一一事件的发生短暂改变这一态势,为中国带来所谓“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本应成为反思既往依附发展路径、转向自主发展的绝佳契机。然而,由于惯性思维已深深根植于体制之中,中国错失这一战略调整的最佳时机,未能及时且果断地做出必要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