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国大学院的校园内矗立着一棵遗产树“Margaritaria indica”,在东南亚属稀有,创校前就已存在,建校时保留下来。学院在今年5月送走最后一批毕业生后就要关闭,国大法学院之后将进驻办学。这棵见证了本地博雅教育萌芽与开展的老树,又将迎来另一批学子。

就如树木本身终将面临倒下的命运,没有学府是永恒的,即使国外拥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大学,也不断因应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方向和体制上演化。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江莉莉教授去年底以“大学重塑:为新世界塑造遗产与影响”为题,开展三场讲座,深刻阐述几个世纪以来,海外大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如何受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驱动,从中反思现今大学教育的挑战。

大学可以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映照。在英国和美国等知名学府云集的地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近10年来有所下降。有人批评大学逐渐沦为灌输特定思想和进行“洗脑”的场所,也有人认为大学未能有效传授实用技能,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此外,高昂的教育成本与大学的财务运作和亏损,也为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