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牛津字典将“脑腐”(brain rot)选为年度代表字,意指低品质网络内容,正在侵蚀人类大脑。这一词的流行揭示当代社会一大隐忧:过度接触碎片化、无意义的数码内容,正逐渐侵蚀我们的专注力、创造力甚至心理健康。

脑腐一词最早出现于1854年梭罗的著作《湖滨散记》,用来描述一种心智衰退的趋势。然而在当代,指的是人类因过量接触短影音、简化视频、低质量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等,而导致心理与智力退化现象。牛津字典定义为:“心理或智力状态因大量接触琐碎、缺乏挑战性的内容而恶化的征兆。”科学研究显示,过度沉迷于滑手机、观看短视频等行为,会导致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短暂快感。然而,这种刺激会形成行为上的“正增强”,让人一再追求类似的快感,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科根(Julia Kogan)指出,许多人沉迷于“脑腐”内容,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焦虑或压力,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焦虑和忧郁加剧。此外,长时间观看碎片化内容,还可能提高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浓度,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包括:专注力变得短暂,难以完成长篇阅读或深度思考;觉得日常生活缺乏创造力和动力;常感到焦虑或忧郁却不清楚原因;觉得滑手机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即使内容重复也不停止;与人交流时,缺乏话题或深度讨论能力;睡眠质量下降,醒后感觉疲惫不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