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斯土,星洲斯民,就艺术道路之长青与包容,确实没有几人堪比我们刚刚失去的艺道泰斗林子平(1921年至2025年)。我们看到这几天有总统亲自吊唁,总理贴文哀悼,部长和文化艺术界名人发声缅怀,各种语言媒介如报章电视新媒体等的新闻大幅度报道。虽然一大原因是林老当仁不让是新加坡最长寿又活跃于创作、办展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跨语言跨族群跨领域的影响力。各界的共同瞻仰足见林老在新加坡艺术界、画坛,甚至国家社会层面的分量。他离世与离世所引发的反响,同样令人动容。

多年前偶然听到林老其名,就已经可以想象当中的意境——林子里一条平和之路。此名虽为笔名(原名林水连),却自有天成之韵,宛若艺术之道的生动写照。果然,一条蜿蜒曲折却风光绮丽的艺术道路成其跨世纪的非凡人生,亦不啻为观照星洲艺术嬗变的明镜,更彰显创造之不朽与文脉存续之紧要。在急遽现代化、都市化,甚至过于强调现实与功能的小红点国度,这条艺术道路对我们国家社会以至每一个个体的启迪与意义,愈是弥足珍稀。

一生丹青,既凝固又变动

林老以一生百年换来之艺途,蕴含着发人深省之辩证:笔底丹青固然凝固逝去的星洲胜景和南洋的风土民情,而生命却与时光相周旋一世纪,不断地变动与创新,寻索绘画的崭新语言与词汇——从早年的书法,到油画,到水墨画,再从糊涂字到色彩斑斓的抽象字,一生画技画法演变多端、层出不穷。这个看似矛盾的凝固又变动的艺术辩证,其实源自林老令人震撼又简单不过的生命箴言:“每一天每一刻,我都想着画。”在许多访谈中,他更是直言白天念兹在兹的,夜里就梦里梦画,没有重复的苦闷乏味,只有发现的欣喜。此语道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真谛,亦为创作不竭之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