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官媒都出来称民营企业家为“自己人”,许愿让他们“走向更大的舞台”。“自己人”听起来很亲切,但内涵却很模糊。笔者在2022年8月5日于《联合早报》发文谈到,中国有两大悬而未解的问题,一是日益极端化的贫富差距,二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给资本家定位。前者是世界性大问题,谁能率先解决就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一大贡献。后者则是中国特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走在探索解决贫富分化的前列;其市场经济的性质,使它必须首先解决资本家的定位。

在现行治理模式下,民企老板处在一个尴尬地位。在治理结构上,他们处在集中统一的权力运作中;在指导权力运行的意识形态中,他们仍然名不正、言难顺。毛泽东概括“集中统一领导”理念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或更通俗的:“东西南北中、工农兵学商,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实际中的表现则是一言堂。邓小平的经验总结是:有一个好的政治局常委,国家就稳如泰山。习近平的传承是:抓关键少数。这个一脉相承的理念,源于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是否为市场活力留足了空间?

比如,习近平在2月17日座谈会上讲:“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也就是说,民企是党政命令体系的一部分。这个定位的好处是民企有可能获得政府扶持,缺点是老板有动机围猎干部,在权钱结合中滋生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