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是西方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曾倡导议会民主、反对纳粹主义,并领导战后德国的现代化进程。除了它多年来实施的许多引人注目的劳工、经济和人权改革外,社民党前领导人、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在1970年代提出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也为德国1990年的统一奠定基础。
然而,如今的社民党已今非昔比:在2月23日的联邦选举中,它只赢得16.4%的选票,落后于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次失败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西方社会民主力量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社民党的支持率在2000年代末开始下降。在2005年和2009年的联邦大选中,社民党分别获得34.2%和23%的选票,与1998年联邦大选中获得的近41%选票相比,支持率急剧下降。这一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总理施罗德在2000年代初推行的“2010议程”和“哈茨改革”。施罗德的新自由主义社会项目,试图通过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和减少福利,来重振停滞不前的德国经济。这使得社民党与自身在强大工会组织下的工人阶级选民基础发生冲突,也导致富有魅力的财政部长兼前党魁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带着本党的社会主义派别,投奔左翼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