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看来,很多在中国和在海外的华裔国际关系学者,都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情有独钟。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家之间在“无政府状态”下基于自利和自保所展开的权力竞争,但也被现代批评者认为忽视文化因素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尽管国关研究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仍然有着重大影响,但笔者认为,研究者和观察者也应该重视国关研究中另一个更具当代意识的流派——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提供一种超越物质因素,强调社会关系、观念和身份的新视角,挑战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范式,认为国家的行为不仅仅由物质力量(如军事实力、经济能力)决定,还受到观念、身份认同和相互理解的影响。笔者必须指出,建构主义思维基本上符合英语学术界在社会科学诸多门类——不论是历史学还是人类学——的当代趋势,即某种带有后现代意味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反对将某种现象和理念当成绝对和恒定的政治事实,而重视观念、认知、认同、视角、集体记忆的作用,并主张以一种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对任何模式和理念都进行历史语境中的步步还原和解构。
建构主义视角强调一切是人为建构的结果,是一个动态过程,并没有内在和客观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这种进路也认为,任何制度,如蓄奴制,都是一定观念的产物,也会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进步而被修正甚至废除。以建构主义视角审视现实主义理论,则所谓“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也是一个逐步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可以说,每个国家都须要生存,但针对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最佳方式,是采取进攻还是防御,其实并无绝对答案,具体行动是决策者自身的价值观、主观认知框架,乃至情感和个性所形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