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斯克在Grok-3发布会上,将核心位置让给两位华人科学家时,一段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的国际人才争夺典故——“楚才晋用,晋用楚材”,引人深思。在人才竞争的历史长河中,各国各地区都在不断探索吸引和利用人才的有效方法。而地处赤道、国土面积狭小,被形容为赤道上一个“小红点”的新加坡,在人才管理与吸引方面,有着一套独特且卓有成效的策略。

新加坡的人才发展实践,与李斯《谏逐客书》中“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思想不谋而合。新加坡推出的“顶级专才准证”(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简称ONE Pass),极具开放性和吸引力。该政策允许持证者同时创办多家企业,并且能够自由更换工作,配偶也只需一份同意书便可在本地就业。截至2024年底,这一计划已批准7200份申请,其中金融与信息通信领域的人才占比超过60%。这种打破传统国籍限制的“量子态人才观”,就如同战国时期秦国广泛招揽六国士子一样,新加坡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让全球顶尖人才在境内形成高效的“超导回路”,促进人才的充分流动与价值发挥。

在人才评估机制上,新加坡创新性地采用了“COMPASS积分框架”。这一框架将“企业员工多样性”量化为具体的评分指标:当企业外籍员工国籍占比低于5%时,可获得满分20分;若这些外籍员工来自紧缺职业清单,还能额外再加20分。2024年的数据显示,通过该框架获批的就业准证申请中,企业多样性得分占比提升了17%。这一创新举措,就像是战国时代齐国对稷下学宫“和而不同”理念进行了数字化的重新构建。正如复旦大学学者陈志强在《新加坡全球人才战略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所指出的,新加坡作为典型的“人才输入国”,借助政策力量倒逼企业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