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较早时读了一位家长陈慧怡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发表的《用华乐点燃孩子母语热情》,阐述她带两个孩子去看新加坡华乐团与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春花齐放2025金蛇狂舞喜迎春》音乐会,发现通过华乐以及相关的表演,能使孩子对华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她所说的:“学习母语可以跳脱传统的学习框架,孩子也能以新的视角发现母语的魅力”。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启示:语文的学习不一定要死板跟着教科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艺术、文化的演出,引发孩子的兴趣,而后再继续往语文方面发展。

我们知道孩子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假如没有兴趣,什么都不用说了。只要有兴趣,孩子就会不歇地学习和钻研而不觉得累或者厌恶。学习华文正应该如此。假如能通过学习一些与母语有关的文化活动,如华乐、合唱、武术、戏剧、相声等,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慧怡的文章也引发我思考一些有关如何引导孩子通过华乐来学习华文的问题。诚如她所说,通过其他以华文为载体的艺术方式,可以引导孩子对华乐的兴趣,同时也对华文产生兴趣。她只是通过带孩子去音乐会而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其实新加坡很多学校都有华乐团,参加这些华乐团,无疑是让孩子多一个学习华文的机会,但事实是不是这样,也要看指导华乐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