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1930年代的动荡时,美国经济学家罗思巴德曾将大萧条、纳粹主义的崛起以及随后的混乱局面,归咎于胡佛总统签署生效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在他看来,此法不仅未能拯救美国经济于水深火热之中,反而成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政治极端化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导火索。

1927年,战后首次世界经济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统计资料显示,当时的美国已是仅次于西班牙的世界第二高关税国。然而,随着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美国国内要求提高关税的呼声愈发高涨。1929年1月,国会召开关税改革听证会,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帮助农场主摆脱困境。4月,国会议员霍利(Hawley)和斯穆特(Smoot)联名提出关税议案。同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陷入空前危机。此时,不仅农业部门要求保护,各工业部门也纷纷呼吁增加关税以刺激就业。在院外压力集团的游说以及院内议员的相互交易、互投赞成票之下,1930年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应运而生。

法案修订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890种商品的税率被提高,50种商品从免税改为征税。尽管有235种商品的税率降低,75种商品从征税改为免税,但从总体来看,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从38.1%飙升至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也从31.02%提高到34.3%。据1932年的进口情况估算,实际征税物品的平均税率高达53.2%。1930年6月17日,法案经签署成为法律,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