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预言,10年内人工智能(AI)将取代教师。果真如此,可能最先被取代的,不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教师,而是部分仍主打应试的补习教师。早在2月初,我国教育部表明,正在研究如何防止补习中心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行商业炒作。或许,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是时候为补习/“学习辅助”寻找新航向,包括AI能否提供一个更健康、更具前瞻性的替代方案。

对许多新加坡家庭而言,补习已成为因应学业压力的“标配”。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家长往往会为孩子安排补习。除了希望提升分数,也有家长是出于对孩子学习态度或进度的担忧,或期望加强某些科目如母语的能力。在现实压力下,补习成为不少家庭应对学业挑战的务实选择。但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另一条路径——由AI提供支持,既个性化、负担得起,又能真正帮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灵活?

当然,学生是否需要补习、家长为何普遍重视课外支持,也牵涉更深层的文化观念。在儒家传统影响下,我们都很重视教育,将勤学视为通往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观念,几代人耳濡目染,构成对“努力”与“成功”的基本想象。然而,“读书高”和“吃苦”往往被简化为“多操练题目、多刷考卷、多学作答技巧”。补习中心在回应家长期待的同时,也容易强化此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