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林任君先生3月15日在《联合早报》发表的《噪音还是自由之声》,我百感交集。文中提及:“在国防部长发表军事自立重要性的谈话不久,脸书就推来一名年轻议员的贴文,沾沾自喜地提到自己如何年复一年地‘为民请命’,要求国防部设法消减从巴耶利峇机场起降的战机声响……这名议员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国会重复提出这个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是要向选民表示自己‘有做工’,尽了代议士的责任吗?”

2020年,一项网上请愿获得超过3500人联署,呼吁减少空军频繁飞越盛港、榜鹅地区所带来的声响。我们理解,议员的呼吁出于对选区居民生活的关心,反映的是民主社会中一部分人对生活质量的期盼。然而,若我们仅仅停留在“谁更接地气”的竞赛里,就容易忽视更大的图景——安全保障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每一次训练、每一架升空的战机所锻造的信心。我的一位前辈也提到,他的一些亲戚长期居住在盛港一带,虽感受到战机的噪音,却深知国防训练之必要,并表示理解与接纳。国防的稳定,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前提。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归结为谁对谁错。相反,我们应该把这看作是在动荡世界中,进行国民教育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