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经济学家倾向于将中国为应对2008年至2009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规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5%),视为一项各国政府都应效仿的凯恩斯式大胆创举。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中国大加赞赏,而受益于由此带来的大宗商品繁荣的发展中经济体也是如此。
但随着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一幅更为复杂的图景开始浮现。大规模刺激政策在短期内无疑是有效的,但它也扭曲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为它当前的许多问题埋下祸根。这促使人们对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更为广泛的重新评估,事实证明,国家的过多控制往往弊大于利。
当然,中国最初的经济刺激计划(2008年底启动并持续到2010年),并没有标志着政府支持的终结。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在账外借款,以及为地方城投公司债券提供事实担保,中国为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提供大量支持,并将经济刺激政策延长10年。这两个领域因此也大概占据当前总需求的三分之一,远远超出欧盟、日本和美国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