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我在国家图书馆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主任马辉洪编著《结缘香港:新加坡文化人访谈集初编》的发布与分享会。书的访谈对象包括谢克、骆明、蔡欣、英培安、杨善才、石君、原甸、高慧碧、孙爱玲、吴明珠、章星虹等,主体部分是见证新港两地文化人交流的19篇访问稿,曾发表在不同地域的刊物和杂志上,结集成书,为新港两地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发布会上,马辉洪说此书诸篇章的访谈工作旨在“抢救文化记忆”,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不只是主体部分的访问稿,即使是附录文章如《〈点滴〉〈KIV阅观新象〉及〈归心思笺〉——访问沈安德教授》,也极具参考价值。读了此文,我才恍然大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2001年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文学创作集《点滴Droplets》,书名“点滴”的意思在于为新加坡逐渐消失的中华文化传统打点滴,希望它能复活过来。这个深藏心中20余年的谜团终于解开,更重要的是,这个美好的冀望契合新加坡在新千禧年后的语言生态环境与华族文化夙愿。
在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抢救文化记忆工程始终没有中断,2023年出版的《联合早报》口述历史集《我们》就是一例。该书共收录50篇口述历史稿件,以退休报人与早报前世今生的口述故事为主,采访侧记为辅,连缀并解读历史。印象深刻的是受访者之一成汉通忆述1982年《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合并前夕那个历史关键时刻,筹划出版《联合早报》与《联合晚报》的未曾公诸于众的史实;杜南发忆述早报出版初期,副刊人力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外部人才的引进,以及在1980年代后期倡议出版《早报周刊》和主导出版学生杂志《天空》的始末,成为日后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的媒体文化研究时,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