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才刚三岁,他已经走入了山林,然后一待就是13年。近50年后,他告诉我回忆起当年的山林生涯,最刻骨铭心的竟是一个饥饿。

是的,他是海凡,当年才23岁就从岛国新加坡出发,投身马来半岛山林。当时中南半岛已经赤化,左翼思潮汹涌澎湃,骨牌效应说不绝于耳。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他毅然决然选择投入雨林的反抗之路,加入马共领导的游击战争长达13年。最吊诡的是,从新岛出逃偷渡至吉隆坡的当日,却是恰逢毛泽东逝世的号外刊发那天。这一关键的历史转折与他命运最重大的决定猝然迎个正面,完全揭示历史的嘲讽与戏剧化。

那天我在英文书店书吧Book Bar与已然进入古稀之年的海凡对谈,谈他的入山出山(他更喜欢称为出入雨林)以及刚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可口的饥饿》英译本Delicious Hunger(程异中译英,获英国笔会翻译奖、入围夏白芳翻译文学奖),仿佛跟随他踏上一条匪夷所思的出世旅程。其中最令满室观众无法想象的,是旅程中无远弗届的饥饿状态——而且还不止于一种饥饿,而是两种:半饥饿与全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