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肖恩·贝克(Sean Baker)凭借独立电影《安诺拉》(Anora)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还囊括了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导演奖,创下单部影片个人获奖数量最多的奥斯卡纪录。此般荣耀,似乎只应属于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或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等好莱坞殿堂级的电影大师。贝克在拍《安诺拉》之前,在国际影坛几乎默默无闻,所导演的作品仅有八部。他始终坚持以社会边缘化群体,如无证移民、性工作者、无家可归者等,作为影片主题,从不迎合潮流或预算压力,而是以朴素而真挚的人文视角,细腻描摹那些被忽视者的日常,透过影像为他们争取应有的共鸣与社会关注。

如贝克这般作品数量不多却深具影响力的成功,并非孤例。导演组合丹尼尔兄弟(The Daniels)凭借仅是第二部作品的《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于2023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奖项。早在2000年,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便凭处女作《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一举斩获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奖,震惊影坛。在文学领域同样不乏类似例子。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至今仅出版八部长篇小说,包括广受赞誉的《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他以探讨记忆、身份认同、历史与人性等主题而著称,作品兼具哲思与诗意,最终于201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Wisława Szymborska)亦属少作而精的代表。她一生仅发表13本诗集、总共不到400首的诗作,却因作品字字凝练、处处透出哲思与洞见,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电影导演和作家的共同之处,不在于作品数量,而在于他们对创作主题的深度专注与不懈的坚持。他们以独特视角与深切的情感,反复探索一个核心命题。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不在于数量的堆砌,而在于思想的深邃与表达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