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欧洲胜利日(德国投降日,5月8日)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德国由于资源和工业实力远逊于英美苏同盟,注定无法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种“经济决定论”忽视战争进程的阶段性与动态特征,至少在1943年前的欧洲战场,并不完全成立。事实上,在德美正式交战之前,欧洲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线”;英美对德的全面作战,直到1942年11月盟军登陆法属北非后,才全面展开。

大战略的断点:从海狮计划到巴巴罗萨

与一战不同,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西线战场大获全胜,特别是成功占领盛产粮食的法国北部,极大地缓解来自英美海上封锁的压力。如果能在1942年中之前,在广泛占领区内强力推行总体战动员,德国既有望加速“速决战”的进程,也能显著提升长期作战能力,或许能避免在东线陷入苦战,并可能阻止英美在西线形成有效突破,使二战最终演变为“美德隔海冷战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