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伊始,我重新提笔写作,并加入文学团体,参与筹划文化活动。10年前,我创办一家独立出版社,为文友提供出版技术支持。20年来投身本地华文文学活动及书籍出版,对其中的变迁,有一些切身的观察和体会。
在最初的十余年里,新华文化尚有一番气象,十多二十余个文学团体与读书会相当活跃,每年出版十多种文学期刊、六七十种文学书籍;组织数十场文化活动;更有国家文化机构及报社举办多场次国际文学讲座……对于当时一个人口仅300余万的岛国而言,这些数字展现新华文学的热气与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期刊还是个人文集,印刷数量都在递减。从上世纪的每期三四千本锐减至数百本,一些知名的多产作家甚至只愿印制两三百册,因积压库存无处可送。部分作家选择数码印制出版个人文集。更令人惋惜的是,笔耕多年的老作家,虽在报刊专栏发表数十万字,却因读者寥落而放弃结集出版。文学期刊印量徘徊在三五百本之间,大多免费赠阅。环看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往往是同一批乐龄文友。文学团体理事与期刊编委高度重叠,不同刊物同质化的现象令人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