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政经局势不断演变之际,如何选择一个具备制度稳定、资源充裕、辐射广泛的营商基地,成为众多企业家思考的重要课题。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枢纽,以高度开放、治理高效、法制健全的特质,持续吸引全球目光。对外来企业家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是一扇通向区域乃至全球发展的大门。新加坡的特殊性,在于兼容并蓄的商业文化和规范透明的制度安排。在与众多来自中国、东南亚、欧洲乃至美洲的企业家交流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共通点:初来乍到的新移民企业家,往往先被制度吸引,随后被文化氛围所打动。
在新加坡,经商不仅是契约与数字的博弈,更是一场文化与信任的考验。这里既讲求效率,也重视人情;既推崇规则,也鼓励灵活应变。外来企业若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必须学会以开放的心态读懂本地商业语言,在硬实力之外培养“软连接”的能力。例如,一位在医疗科技领域创业的欧洲企业家曾分享:刚进入新加坡市场时,他对本地政府的审批效率赞不绝口,但在市场拓展阶段,却因不熟悉本地商会结构和行业协会运作而一度碰壁。正是通过参与本地的行业对话,他才逐渐摸索出与政策、市场接轨的“隐性通道”。
新加坡政府一向以战略前瞻性和政策执行力著称,尤其在推动数码经济、绿色转型与区域合作方面,频频推出一系列指导性强、含金量高的举措。这些“国家级信号”,是企业判断方向的重要风向标。在产业升级方面,政府近年持续加码支持人工智能、可持续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例如,国家研究基金(NRF)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设有多项研发和创新资助计划,供新创企业申请。外来企业若能精准对接这些政策红利,往往能够借力快速打开局面。另一方面,尽管新加坡继续推行开放的人才政策,但针对外籍雇员的门槛也逐步提高。例如,自2023年起,就业准证(EP)申请者须通过“互惠评分制度(Complementar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PASS)”,考量薪资、学历、行业贡献等多重因素。这意味着企业在布局团队时,更须注重本地人才融合和长期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