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孩子从中国来新加坡读书,我们在饭桌前聊起这些年养娃的经历,她一边笑着,一边轻轻叹了口气。那是全职陪伴的10几年,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情绪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哪怕小到一顿饭、一次考试都牵动神经。她说,那时候的“全心投入”,其实也伴随着长久的焦虑——怕不够好,怕错过关键阶段,怕孩子不如别人。如今孩子独自远行,突然发现孩子很独立也很勤奋,她才开始慢慢学着从“管孩子”回到“看见孩子”,也重新学着看见自己。

听她说着,我想起了这一路上见过的许多父母朋友。GEP、DSA、NMOS、PSLE……这些字母缩写,家长们倒背如流,仿佛孩子的未来就藏在那几张卷子和一纸名校录取通知书里。我的孩子也经历过这些考试,但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太焦虑,但我能理解家长朋友那种出于爱的全力以赴。只是,有时候,这份“全力”,会不知不觉变成一种无声的压力,让孩子在看似为他铺好的路上,背负起难以言说的沉重,被遏制住生命力和创造力。

可那真的就是“爱”吗?还是只是源自我们对未知的恐惧与对失控的焦虑?也许,养育从来不该只是规划、监督和投入,更不是对孩子未来的预设和掌控。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有耐心的陪伴,一种带着信任的等待,去欣赏孩子成长的节奏,理解他们真实的兴趣,尊重他们独有的表达方式。欣赏一个生命,不是朝着我们设想的方向前进,而是在他们自己的轨迹中,悄然绽放。